“紅色講堂”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,是以廣大的青少年和黨員群眾為主要對象,通過講述紅色故事、重溫紅色記憶、傳承紅色文化,讓黨員干部及人民群眾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讓青少年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抱負,讓干部群眾時刻牢記黨和政府的要求,從而更加發奮努力學習,使自己能夠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。
“紅色講堂”是傳承紅色文化的有效載體。紅色文化、紅色精神是革命戰爭年代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凝練而成的。它是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戰勝一切艱難險阻、奪取一次又一次勝利的不二“法寶”。
“紅色講堂”整體風格采用紅軍蘇維埃時期的文化元素,實木原生態桌椅。高高懸掛的五星燈,是延安時期會場布局特色。會場后端墻面上,是根據紅軍長征結束后共產黨人入黨宣誓時的歷史畫面,包括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寧、斯大林、毛澤東的木刻畫像等。
在紅色講堂的左手邊的巨型墻繪,呈現的是1941年毛澤東同志給干部作報告的場景。毛澤東同志在延安***會議上作《改造我們學習》的報告,深刻地批判了主觀主義的惡劣作風,號召全黨樹立理論和實際相統一的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作風。
在紅色講堂的右手邊的是曠繼勛部隊攻下蓬溪縣城百姓積極響應,熱烈擁護,建立蘇維埃政權后群眾聚集慶祝的熱鬧場面。
紅色講堂共兩層,一樓分為大會議室與貴賓室,二樓作為暗雷驚雷—曠繼勛蓬溪起義特色沙盤課的教室。
大會議室單次可容納300人,可承接大型會議、黨課教學、演出活動等;貴賓室可容納50人,可承接小型會議等;二樓教室可容納100人,可承接中型會議、微黨課學習等。
習近平同志強調:一個***、一個民族的強盛,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,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;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,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,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。這些重要論述,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要求、指明了方向。在各種文化中,紅色文化以其鮮明的政治立場、崇高的價值取向、深厚的群眾基礎、堅決的奮斗精神等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。